首页>文档>设计理想生活>设计原型 | 不是最终版,而是最小可行的开始版本

设计原型 | 不是最终版,而是最小可行的开始版本

你不需要一下子改变人生,只需要先迈出一小步,启动改变的可能。

✦ 模块关键词:

小步尝试|原型思维|快速试错|体验优先|动手比动脑更重要


一、为什么你需要“生活原型”?

很多人明明知道想改变,却始终动不了,常见原因是:

  • 设想太大、太完美,不敢开始
  • 目标太远、没路径,只会空想
  • 想太多、做太少,一直在“准备状态”中

而设计原型,就是帮助你“从想法走向实际”,降低启动门槛,让你可以:

✅ 用体验代替空想
✅ 用实践逼近真实
✅ 用测试调出适合你的版本


二、设计师思维:原型是什么?

在产品设计中,“原型”不是成品,而是:

  • 最简单但能被用户试用的版本
  • 目的是“测试关键假设,而不是一上来就完美”
  • 重点在于:快速动手 → 实际使用 → 获取反馈 → 持续优化

三、在生活中,我们要设计怎样的原型?

我们把“理想生活”抽象愿景转化为:

✅ 你可以在一周之内试试的版本
✅ 不完美,但能让你先“进入状态”的行动


四、模块结构与练习内容

1|愿景转原型练习

将你第一阶段设定的生活方向(如自由、自律、连接、创造等)转化为最小可行行动

愿景关键词原型行动(本周可试)
想要自由安排1个独处半天,不带工作
想要创造安排1小时不为赚钱的写作或绘画
想要自律每天早起10分钟看书,不设目标
想要连接主动约朋友深聊一次

➡️ 输出结果:你本周要“体验试行”的生活实验计划(1~3个)


2|原型结构三问:

每个原型设计,建议写清楚这三点:

  1. 目的是什么?
    (例:找回被占满的自己时间)
  2. 行动具体是什么?
    (例:每晚7点后不再处理工作相关信息)
  3. 衡量方法是什么?
    (例:是否能按计划执行3次?执行时的感受如何?)

3|失败友好机制

设计原型必须有“失败保护机制”:

  • 设置「最低完成标准」
    (例:5分钟写作也算完成)
  • 接纳“试错成本”
    (原型的意义在于“发现问题”而不是“一定成功”)
  • 每周“微复盘”,观察:哪里顺了?哪里卡住了?为什么?

4|搭配生活原型记录卡(配套模板可使用 Notion / 纸质)

记录每个实验的小体验:

  • 时间/地点/情绪/状态
  • 有哪些意外的发现?
  • 有没有比预想更简单 or 更难?
  • 下次可以怎么优化?

五、原型思维带来的转变:

过去的思维原型思维
想太多先试一点
等有时间安排可行的小块
做不到就放弃做不完也算完成
一定要成功每次尝试都是素材
不敢开始允许混乱,边做边调

六、这一模块将帮助你:

✅ 不再“空想理想生活”,而是进入“真实体验”
✅ 打破完美主义的束缚,勇敢尝试、快速反馈
✅ 建立一套适合你节奏的生活实验机制
✅ 增强行动心力,从“卡住”走向“流动”

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
    暂无讨论,说说你的看法吧