用设计师研究用户的方式,回到你自己身上,做一场“自我调研”。
一、模块目标
- 结束“对自己一知半解”的状态
- 明确你当下的困境和内在冲突
- 看清你真正渴望的生活模样
- 为接下来的“理想生活设计”奠定方向
二、为什么要做“自我用户研究”?
在设计一款产品前,设计师必须先了解用户是谁、有什么需求、面对什么痛点。
而在设计自己的人生时,这一环节更是核心起点。
如果你不知道现在的自己处在什么状态,不知道你卡在哪里,不知道你真正想要什么,你就没法为自己设计出可执行、可持续的生活方案。
我们会从三个问题入手,逐步揭开你和你生活的真相:
三、你是谁?
目的:看见你真实的“生活状态”和“身份系统”
现代人往往身兼数职、角色混杂,导致自我感模糊,久而久之会产生“我是谁?”的迷失感。这个部分的核心在于从角色、价值、情绪三个维度看清自己。
具体练习:
- 身份地图绘制
- 写下你目前承担的所有角色(如:女儿、设计师、朋友、伴侣等)
- 标出每个角色对你生活的影响与消耗
- 想一想:哪些角色让你充电?哪些在耗尽你?
- “我是谁”问答卡片
- 你最喜欢自己哪一面?
- 如果朋友形容你,他们会怎么说?
- 在过去的一年中,哪一刻你感觉“最像自己”?
- 关键词抽象练习
- 用三个词形容现在的你
- 用三个词形容你理想中的自己
- 对比它们之间的差距,看见你正处于哪里
四、你怎么了?
目的:理解你目前困住自己的“卡点”在哪里
许多人的动力被卡住,不是因为不知道“想做什么”,而是被无形的情绪、信念或生活机制拉住了脚。
常见内耗卡点:
- 总想“等状态好一点再开始”,但状态从没好过
- 想做改变,但不知道从哪里开始
- 害怕失败、被看见、被否定
- 做一点点就觉得不值得
- 总是“看很多”、“想很多”,但很少行动
具体练习:
- 人生疲劳地图
- 画出你生活的五大领域(如:工作、关系、自我、身体、成长)
- 给每一块打分(1~10分),哪些领域让你最疲惫?
- 试着写出背后的具体诱因
- 限制性信念识别
- “我是不是觉得自己必须完美才能被接受?”
- “我是不是认为改变很难,所以迟迟不开始?”
- “我是不是习惯了把别人的期待当成目标?”
- 识别这些信念后,写一条你想对自己说的“替代信念”
- 最近30天行为记录法
- 回顾过去一个月,看看你都把时间用在了哪里
- 哪些是你想做却没做的?哪些是不小心被拖着做的?
- 你正在用什么方式“逃避”重要的事情?
五、你想要什么?
目的:唤醒你内心深处“真正渴望的生活感受”
在这一部分,我们不是追问“你想做什么职业”或“你五年后的计划”,而是重新唤回你内在的渴望。
具体练习:
- 生活情绪片段回忆
- 回忆你人生中最开心、最自由、最有成就感的三个瞬间
- 那时候的你在做什么?和谁一起?在什么状态?
- 从中提炼出你真正在乎的“生活感受关键词”
- 理想生活速写图
- 描述一个你“最想过的普通一天”
- 从起床到入睡,你在哪里、在做什么、和谁一起?
- 哪些元素是你生活中目前没有但很想拥有的?
- 欲望剥洋葱法
- 写下你最想实现的3个愿望
- 对每个愿望反问:“我为什么想要这个?”
- 连续问五次,直到触及你内心最深的动机(如自由、安全、爱、表达等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