五年前,我还是一名用户体验设计师。
我的工作是研究用户,设计出让他们爱不释手的产品。
我曾主导多个成功项目,也曾为一个细节打磨到凌晨。
那时的我,相信我的工作是有价值的。
但随着年龄增长,加班变成常态,激情也慢慢被消磨。
曾经“研究用户需求”的初心,
渐渐变成“让用户高效转化”的 KPI。
我像一台高效运转的机器,不断开足马力冲刺,
不管身体零件是否已经在悄悄报废。
不到三十岁,我的腰就开始频繁地疼痛,发际线也在渐渐后移,
生活被来回两个多小时的通勤, 频繁的会议、评审填满,
晚上十点回到家麻木的刷刷手机就草草结束了一天。
但当我看到社交媒体上那些人——
有人在环游各地拍视频、有人在城市边旅行边写作、
他们都在做自己真正喜欢的事,
活得自由,松弛,都在认真过每一天。
那一刻,我心里某个被压抑许久的角落突然被点燃。
我曾经也是个热爱生活、不甘平庸的人,
但在日复一日的忙碌和加班中,逐渐变成一台运转精准的机器——
而我又是在为谁创造价值呢。
于是,我辞掉了稳定高薪的工作,决定做自媒体.
但这个决定,却让我在原地打转了整整五年。
我以为自由会让我更靠近理想,
可事实是:
当生活突然没有了打卡制度、没有了截止日期,
所有的时间都成了“自己的”,
我却反而不知道该怎么安排,怎么前进。
早起变难了,专注变难了,
重要的事情总被“再等等”取代,
刷手机、看个人成长视频、规划人生,却始终没有真正开始。
原来,当脱离了稳定的轨道,
才会知道:
自由不是解放,反而是最残酷的考验。
更糟的是,拖得越久,开始这件事就变得越难。
我一边看着别人的成功经验,一边告诉自己“我还没准备好”;
越看得多,脑子越乱;
越想清楚,行动越拖延;
最后,陷入一种“看了很多,却什么都没做”的焦虑。
每天都在学习,但其实是在伪装成长;
总想再准备得更完美一点,
可内心的声音却变成了:
“我不够好,我做不到,我现在肯定不行.”
我掉进了一个很深的陷阱:
不是没有目标,而是太怕失败;
不是没有能力,而是太想一次成功。
当然这中间,我也不是完全没做过尝试。
我曾咬牙发过几条内容,告诉自己“这次一定坚持”;
可每次一看到播放数据低得可怜,
或者有一两个不太友善的评论,
我的心就瞬间破防。
我就开始怀疑并否定自己:
“是不是我根本不够做这个的能力?”
“是不是大家不喜欢这种内容?”
慢慢地,我把这些负面反馈和“自我价值”绑在了一起,
一边想做,一边怕不够好,
一边羡慕别人的自由表达,一边把自己封印在沉默里。
就这样,来来回回,反反复复,
梦想还在,行动却一直在撤退。
但这几年,我也一直默默关注着几个曾和我差不多时间辞职、开始做自媒体的人。
他们没有像我一样原地打转,而是选择了勇敢开始并坚持。
五年过去了,他们有人做出了成绩,有人积累了影响力,
更重要的是——
他们活成了自己喜欢的样子,自由、稳定,也很快乐。
看着他们一路走来,我并不是羡慕他们现在有多成功,
而是懊悔于自己这几年白白浪费的时间。
最让我难过的,不是我做不到,而是我其实本可以。
我决定改变——不再等待、不在准备、不再靠情绪驱动、不再怕丢脸.
就像我曾经为用户设计出成功的产品那样,
这一次,我决定把“我自己”当成人生中最重要的项目来设计。
不再依赖幻想和自制力,不再被情绪牵着走,
而是用系统化的方法,一步步构建属于我的理想生活原型。
在这个实践的过程中,我重新找回了方向,
找到了自己真正热爱的事情,
也一次次打破了那些曾经让我卡住、让我逃避的障碍。
不是一下子变得自律完美、充满动力,
而是开始真正理解自己、接受自己、推动自己。
最重要的是,我终于感受到生活在往前走了。
到目前, 我已经完全可以不靠上班获得稳定的收入,
并且开始保证一周四次的健身锻炼坚持了一整年,
我不在害怕表达, 害怕社交.
我有了更多的时间去做那些自己喜欢但无聊的爱好.
这个方法,真的帮我走了出来。
它不是一句“要自律”“要坚持”,而是一整套可以落地的设计思维与行动路径。
它帮我从混乱的自由中,找到了属于自己的方向、节奏和热爱。
所以,我也想把这个方法总结出来,
希望也帮帮主曾像我一样困在原地和想改变的人,
用设计师的思维设计出属于你的理想生活。